登录 注册 关注我们
您当前位置:首页 > 专题 > 乡村振兴

用勤劳的双手摆脱贫困,用顽强的意志改变命运

发布时间:2021-01-06  来源:办公室  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唐家村司尚平,甜蜜事业酿出新生活

     家住大川镇唐家村一组的司尚平,母亲是聋哑人,自幼家庭贫困,一家4口人挤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小屋里生活,初中毕业后放牛成为了他生活的全部,成了大山里真正的“放牛娃”。


    为改善家庭条件,18岁那年司尚平开始外出务工,但由于学历有限,也没拿手的技术,挣钱不多,后来听说打隧道比较赚钱,便跟着别人一起打隧道,直到2012年,他用这几年打工省吃俭用攒下的和向亲戚借的一点钱,加上政府补贴,回到老家盖了一间新房,有了真正意义上属于自己的家。

    原以为新生活就要从此开始,可不幸的是,他的父亲检查出得了肝硬化,医药费对于这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。不甘于服输的司尚平,苦苦思索如何才能改变现状,让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。

    2014年,精准扶贫政策像温暖的春风,吹到了家家户户,也吹进了司尚平家里。村干部、驻村工作队到户宣传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,给他讲解产业奖补政策、扶贫信贷政策等,也讲了很多农村发展产业致富的故事,司尚平决定开始养蜜蜂。从起初的几箱到后来的30多箱蜜蜂,司尚平尝到了甜头。第二年春天,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他前往丹江口市农业大学学习蜂蜜养殖技术,进一步提高蜜蜂耳质量。“养蜂是个技术活儿,蜂群安置、蜂箱检查、病虫害处理、分蜂、取蜂……里面学问很多,每个环节容不得半点马虎。”司尚平说。

    盛夏时节,唐家村大山青翠,夏花弄影,树木花草间掩映着一个花园式养蜂基地,数十个方桶蜂箱一字摆开,成群的蜂蜜在蜂箱周围欢快的飞舞,司尚平在掌握了养蜂技术之后,积极发动身边其他人一起养殖蜂蜜,向他们传授养蜂技术,相互交流经验,他抓住时机成立了养蜂专业合作社,以“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的经营模式带动村民走上专业化、合作化、科学化养蜂致富之路。目前,已养殖蜜蜂180多箱,年产量1000多斤,合作社带动就业5人,生态养蜂成为了唐家村村民脱贫增收的重要渠道。

    小蜜蜂酿出了“甜蜜”新生活,也酿出了脱贫致富的“甜蜜”产业。不仅如此,他还发展了2亩猕猴桃、1亩八月瓜,养鸡70多只,多渠道、多方位发展产业,年收入达6万余元。


唐家村韩广英勤劳致富靠双手

信心比黄金还珍贵

   韩广英是大川镇唐家村二组村民,家中有3口人,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黑木耳。因收益还不错,2007年,夫妻二人又引进香菇技术生产袋料香菇,当年就收入2万多元。一家人日子虽不算富裕,却也过得有滋有味。

    然而,这种幸福和谐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。2009年,韩广英的公公突患疾病,家里的积蓄又全部投在了黑木耳和香菇上,巨额医疗费对这个普通家庭来说犹如一座大山。产业发展不稳定,家里又债台高筑,儿子还在念书,韩广英一个人偷偷的大哭了一场。可擦干眼泪之后,韩广英迅速坚强起来。“只要坚定信心、坚持奋斗,咱们一定能还清外债,过上好日子。”她对丈夫说。

扶贫政策如甘露

    对韩光英来说,2014年是幸福的一年,精准扶贫政策如甘露一般滋润了千家万户,也来到了韩光英家里。彼时,她的儿子才18岁,正读高中,韩广英和丈夫一直想扩大产业规模,却被外债和儿子的学费的压力捆住手脚。

    得知这一情况,村干部上门给韩广英一家讲解了产业奖补政策、扶贫信贷政策等,还讲述了许多发生在农村的产业致富故事,有了村干部的鼓励和精准扶贫政策的扶持,韩光英的产业规模得以扩大,次年,韩广英实现脱贫。

不等不靠找富路

    脱贫后的韩广英并没有闲下来,她和丈夫谋划着继续扩大产业。随着香菇产业的稳定,2015年,韩广英两口子又发展了3亩猕猴桃,2016年又利用自家房开办了“乡情源”农家乐,看着自家的产业越来越顺手,日子越来越红火,韩光英的丈夫也放下担子,开始在十堰龙门工业园务工。2018年到2019年,韩广英养了7头猪、350只鸡、购买了5000筒袋料香菇,猕猴桃采摘2000多斤增加收入10000多元。

    勤劳致富要靠双手,创业要付出异常的艰辛。没有政府的关怀和村民的帮助,我的事业不会发展的如此顺利,‘吃水不忘挖井人’,这也是我常告诉儿子的。”每每说起自己脱贫致富的故事,韩广英充满了感激

主办:十堰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 承办:十堰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办公室

地址:十堰市北京中路6号 电话:0719-8111090 邮编:442000 邮箱:syjgswbgs@163.com 网站地图

技术支持:十堰市政府网 鄂ICP备06007886号-5 鄂公网安备 42030202000140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:4203000038